当前位置: 首 页  >  观点荟萃  >  正文

刘志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文化价值

时间:05-23  来源:《新华日报》,2018年05月15日11版  作者:刘志刚

文化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在文化多样性成为全球共识的时代背景下,为构建平等包容性的世界文化秩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20172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这既是日渐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中国声音,也是构建以交流融合代替文明冲突的世界文化秩序的中国方案。

  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世界其他文明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仅继承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而且注重吸纳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这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方面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又因为兼顾不同文化价值观念而具有世界特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促进人类文明的平等对话具有价值引领的重要意义,将为构建包容性新型世界文化秩序注入新的时代活力。

  体现了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的文化自信与文明自觉。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对中华民族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既是对中华文明体系的肯定与欣赏,也是对世界其他文明体系的尊重与接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所体现的中国文明自觉,既是对西方文化霸权的有力抵制,也是对不同文明冲突的有效调和,更是对未来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前瞻性预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是坚定不移的“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体现了中国将自身发展同人类共同发展有机结合的高度自觉,向世界传递了对于人类文明走向的中国判断。

  打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不合理世界文化格局。近现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在西方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全球文化秩序。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因此长期受到“西方中心主义”的支配和影响。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打破了零和博弈的思维,主张超越某种特定狭隘的种族、民族或国家共同体范围,建立起以共同体之间广泛联系为基础的更大范围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认为,在人类不同文明交流与碰撞过程中,西方国家要放弃文化帝国主义心态,所有民族都要抛弃各自的文化中心主义主张。这是一种超越国家民族和意识形态的“全球价值观”,是对西方“单一中心主义”现代化道路的理论超越。

  提出了人类文化多样性视角下的对话式文明思路。人类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在不同文化差异化并存的基础上推动人类文明共同进步,是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课题。中国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尊重人类文化多样性“文化生态”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平等包容性世界文化秩序和打造可持续的人类文明对话模式。一方面,需要我们去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明的合理成分;另一方面,也需要世界其他文明理解和接受中国文化精神。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中国文明观和世界观的重大宣示和深刻阐释,它站在人类命运与人类解放的高度,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探索人类文明形态的变革之路,对构建平等包容性世界文化秩序具有世界历史的意义。

  塑造了共存共建共享的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念。在不同文明碰撞、冲突和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超越民族和国家视野的共存共生的现代性文明,这是人类共同价值得以形成的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人类共同的文化基因,认可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差异性特征,它改变了少数西方国家操纵和制定共同体发展的游戏规则,为正确处理文明差异提供了有效方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蕴含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化价值观,超越了国家、种族与意识形态的界限,在尊重世界各国文化多样性、差异性的基础上,强调全人类的价值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共同发展、利益共享,各种文化主体应在承认人类文化价值多样性的基础上,形成人类普遍认同的全球共同价值理念。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校)

(来源:《新华日报》,2018051511版)